探索汽车世界的无限可能

【深度】奔驰为何放弃 2030 年实现全电动化的计划?

时间:2024-03-09作者:瑞虎之意分类:经销商降价浏览:43918

因为利益!

我聊聊我的看法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

首先,温室效应,气候变暖,节能减排,碳排放,碳达峰,碳中和,这些词汇都是欧美提出来的,本质是树立一道技术壁垒,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收割。具体手段有各种行业标准,专利保护,排放法规,碳排放税等等。标准的制定绝对不是为了什么公平正义,而是利用技术保护来赚取利润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体育界乒乓球小球变大球,更公平?更合理?实际就是换个玩法扼杀某国已有优势。

最早高举电动化大旗的是谁?欧美。跟进电动化是谁,日本。高举电动化的意义在哪里?为了环保?现在车辆的尾气污染都没有烧饭抽烟熏腊肉多,干嘛非怼着汽车尾气?本质就是给技术迭代提供理由,只有技术不断迭代,才能保持固有优势,让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不出来。在当时提出电动化大旗的时候,以奔驰、宝马、大众集团为首已经在试探纯48V轻混,P2插混和纯电车的技术方案,并有相对应的量产产品。而以博世、德尔福、大陆、舍弗勒等头部供应商都有足够的48V、P2等完整解决方案,而日本也有纯电和混动足够的技术积累,按照他们的设想,我提出电动化路线,全世界必须跟进,这样以中国为代表的车企传统燃油车必须要技术升级,要使用更多他们的供应商技术,他们赚的更多,他们的车型竞争力更强,车企和供应商都能分一杯羹,岂不美哉。

这种玩法在燃油车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,像欧盟的排放法规从EU1升级到目前EU6E,而国标当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,基本是复制欧盟排放法规的,标准,工况,试验方法,技术要求,试验设备等都是沿用欧标,欧洲车想卖到中国来毫无压力,验证一下即可,日本美国虽然有自己的标准,但是他们也卖欧洲,所以把欧版车型卖到中国也没问题。

随着技术指标越来越严苛,对排放后处理、发动机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,控制系统、高压直喷、油泵、VVT、起动发电机、催化器、涡轮都需要用欧美日的供应体系,因为只有他们的技术方案能适应如此高的排放法规,这导致卖车的车企不赚钱,供应商血赚。

新能源也是如此,欧美放了几个卫星后,希望让广大亚非拉跟进,开辟新的赚钱赛道,博世西门子电机、松下电池、电装博世电控等等,在新能源路线提出的时候,他们是具备技术优势的。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变数,中国的新能源战略。凭借举国之力,培育出了夸张的产业规模,新能源市场,供应商体系,后市场服务,中国的新能源无论是技术方案还是市场认可度,都成为世界一级,如果推动全面电动化,那么欧美日就必须把蛋糕分出来给中国。


如果仅仅是这样,我觉得欧美日也不见得不接受,毕竟只是牌桌上多了一个吃饭的,少了一盘菜。但是!所有人,包括中国人自己也忽略了产业的“内卷”,在燃油车时代,大家都有默契,供应商赚多少,车企赚多少,市场服务赚多少,大家都维持一个平衡,一起赚钱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。可在新能源市场上,中国这么多新势力都要存活,不可避免地开始价格战,供应商也为了市场份额,血拼成本,这种节奏远远高于海外的新能源体系,导致海外在技术指标上远远落后中国,在成本管控上也远远落后中国,更重要的,新能源这种被誉为高科技的新兴产业,利润率居然这么低!

本来欧美日传统车企想着,他们掌握着技术优势,等中国这波卷完,死的死,剩下的元气大伤,他们再进行收购并购,来一波收割。结果卷到24年,他们的技术优势没了,国内的新势力基本不用海外供应商的技术方案了,他们现在下场的话,也没什么话语权。这么下去,如果依然坚持全面电动化,那他们就是输家。

所以,福特、奔驰放风放弃完全电动化计划,丰田也一直坚持不进行完全电动化,我觉得未来欧美日的其他车企也会逐步放弃全面电动化,毕竟他们也不傻,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项目,玩自己的劣势项目。由此可见,政策和机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,没有什么公平与正义。

由于风向的转变,我觉得中国新能源出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,挑战在中国新能源进军美日基本不可能,进军欧盟也会遇到阻碍,机遇在广大亚非拉地区,可以培育他们的新能源汽车观念和市场。与此同时,欧盟依然有世界影响力,欧洲如果放缓电动车步伐+美日本来对电动化就没有过多政策干预,世界范围内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步伐会变慢。国内车企可以在国内进行新能源,国外依然要拿出燃油车去争夺市场。毕竟,中国这么多车企,全部卷在国内,只会导致大家都没饭吃。

以上所有内容,只是个人看法,欢迎一起讨论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