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汽车世界的无限可能

吴迎秋:开放共赢是趋势 新汽车“1+1一定要大于2”

时间:2023-11-23作者:瑞虎之意分类:用车租车浏览:33736

虽然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一直强调华为不造车,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每一步,都牵动着行业神经。在前不久的一场活动上,华为正式宣布旗下“智选车”业务战略升级为“鸿蒙智行”,并开启了该业务下第一款轿车智界S7的预售,引发了外界的关注。而在刚刚召开的广州车展上,鸿蒙智行引发的热度也非常之高。

在互联网上,“遥遥领先”、“逐渐离谱”等等网络热评,经常出现在华为相关技术产品的评论区。在不少人看来,华为俨然已经代表了中国智能汽车的塔顶水平。尽管华为不造车,但热度却比任何造车企业都高,这个现象值得一说。

根据华为公布的信息,其目前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可以分为三种模式:提供标准化模块的零部件供应模式(类似博世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)、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的解决方案模式(华为提供全栈的解决方案),以及战略升级为“鸿蒙智行”的智选车模式。

智选车模式相比前两者介入最深,华为不仅深度介入产品的研发设计,搭载华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,更重要的是还能借助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。华为智选车模式下,除了目前已落地车型的赛力斯和奇瑞外,华为与江淮汽车、北汽蓝谷等汽车制造商也进行合作,分别侧重不同车型的布局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无论是智选车还是战略升级的鸿蒙智行,是汽车行业的新形态。赛力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,它与华为合作的AITO问界为智选车模式打造了一个成功样本,已推出问界M5、问界M7和问界M9 3款车型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今年9月新款M7上市以来,问界一改今年以来的销量颓势,借助产品力提升和华为Mate60的热度快速实现销量反弹。刚刚过去的10月,问界全系车型交付1.27万辆,其中新款M7交付量就已过万。从销量上来看,这个数字非常不错。而在不久前,这一业务模式和奇瑞联手打造的一款轿车产品智界S7也正式启动预售,市场风评很好。

华为是一家以技术立足的企业,本身在车载光(华为车载光线业务,包括AR-HUD、智能车灯、车载屏幕等)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智能网联、智能底盘等领域都有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,进军汽车行业以来也为更多车企带来了一系列新鲜的思维和方法论,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同时,也从客观上助推了中国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。甚至在一部分消费者眼中,汽车的技术水平高低,和“含华量”直接挂钩。

鸿蒙智行的首家合作伙伴是赛力斯,这是一家以面包车起步的乘用车企业。在和华为联合造车之前,这家企业走过了磕磕绊绊式发展道路,但始终难以站到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视野中。与华为合作后,赛力斯不仅是从销量上赢得了消费者的目光,更是从产业配套等多个层面实现了大踏步提升。

随着中国电动智能汽车的发展,舆论场上逐渐开始有了一种声音,认为在电动化、智能化的机遇助推下,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世界汽车的巅峰之上。而在前不久寰球汽车召开的乌镇咖荟·汽车夜话上,朱华荣、李书福、魏建军却都表达了中国汽车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的观点。可以看出,在当前企业的实际经营中,大家对于当前的经营是有着客观且务实的认识:面对世界一流车企中国汽车还是存在客观的差距。在当前汽车行业内卷严重,竞争加剧的现实下,中国汽车必须要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,团结形成合力,才能赢得世界的掌声。

吴迎秋:开放共赢是趋势 新汽车“1+1一定要大于2”

这种团结的合纵连横、“在一起”背后,需要秉持开放的、合作的造车态度,需要大家心甘情愿在一起,而不是武林盟主式的檄文号召。不能只讲感情,不讲利益。也不能只看收益,不看风险。前不久,在智界S7的预售会上,华为和奇瑞二者强强联合,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智界S7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。这背后有三个判断:1)中国汽车要联合,而且要强强联合;2)中国汽车强强联合确实不容易;3)中国汽车如果能够强强联合,真的不得了。华为践行的鸿蒙智行模式,就是找到了可以强强联合的基础。从车辆开发阶段就开始与车企形成互补和共生的关系,尊重车企的主导权,并与之分享风险和收益,这是大家能够联合起来的重要原因。

但需要强调,今天谈中国汽车的联合,不是搞行业垄断,不是放弃竞争。相反我们鼓励市场的技术竞争,但应该摒弃低水平的价格竞争,拒绝不公平的竞争。中国汽车走向世界,需要的是高水平竞争中不断突破,不是“一企兴而百企枯”。我们乐见当前优秀的企业,通过技术的进步,推动整个行业技术的提升。

汽车产业链条长,辐射广,一家企业很难完全覆盖整个产业链条。构建新的汽车产业生态,需要结合时代变化,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开放合作和研发创新,千万不要试图上下游产业链垄断。有资料显示,汽车企业面向电动智能化时代,投资规模非常大,尤其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巨大,可能中小玩家跟不上,只有强投资才能支撑未来持续发展。虽然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,可以最大化地提升盈利水平,但对于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而言效率太低,成长空间不大。

现代汽车产业一定是一个开放共赢的产业,开放共赢是产业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。当前,有一种担忧认为,华为“太强势”了,这样下去联合一定搞不成,进而对开放造车这件事持怀疑态度,甚至排斥对外合作。这是不对的,是因噎废食。开放合作,优势互补,强强共赢是个“新模式”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,形成共识。合肯定比不合强,新汽车需要新模式,只不过与华为的合作模式走先了一步而已,没什么值得害怕的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华为一类的跨界造车科技企业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。我们也希望很多的中国汽车企业,在鸿蒙智行的框架下可以强强联合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