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车展名场面!荣威D7 DMH面对面喊话比亚迪!
如果说,荣威和名爵都是上汽集团旗下的兄弟品牌还可以理解,但巧合的是,名爵展台对面正好是比亚迪集团“三兄弟”——仰望、比亚迪和方程豹。荣威D7 DMH的这一举动,向对面的比亚迪发起了挑战,成为了广州车展名场面!
对于比亚迪来说,广州车展可以说是主场作战,荣威D7 DMH坐镇名爵展台,很显然是有备而来。作为比亚迪秦PLUS DM-i最有力的挑战者之一,荣威D7 DMH到底实力如何,我们接着往下聊。
越级空间,荣威D7 DMH更惬意
如今的比亚迪秦PLUS DM-i,无论是销量还是影响力,在中国A级插电混动轿车市场,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。比亚迪秦PLUS DM-i 120km共有三个配置,官方指导价分别为12.58万元、13.58万元和14.58万元。荣威D7 DMH 125km同样拥有三个配置,官方指导价同样为12.58万元、13.58万元和14.58万元。荣威D7 DMH作为后发车型,这样的定价,可谓针锋相对、一一对应。
同样是插电混动轿车,荣威D7 DMH在车身尺寸方面,和比亚迪秦PLUS DM-i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。通过最直观的数据对比,我们不难发现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据差距,而是级别上的差异。荣威D7 DMH属于中型车,而比亚迪秦PLUS DM-i则是标准的紧凑型车,本身在级别上就差了一级。所以,当您在广州车展A区4.2馆左右相望两款车时,荣威D7 DMH就会显得“大一圈”。
当您进入到车内,得益于荣威D7 DMH更大的车身尺寸,其在第二排的空间优势就更加明显了。荣威D7 DMH拥有同级最长的靠背长度686mm、超越奔驰S级的后排两侧头枕宽度280mm。虽然有一些降维打击的意思,但“大空间”是最直观的感受。
在座椅的配置方面,荣威D7 DMH是十分用心的,不仅前排的云宿座椅由9层复合材料打造,靠背15mm、坐垫20mm的软泡棉,同样是同级第一,带来舒适的驾乘享受。而在座椅的功能方面,荣威D7 DMH主驾配备了加热、通风、电动座椅记忆功能,更支持副驾驶位后排可调节,反观比亚迪秦PLUS DM-i则仅支持主驾加热。
对于国内消费者喜欢的“大天窗”,荣威D7 DMH自然也不会吝啬,930*870mm的全景天窗,面积达0.77㎡,超过了一台55寸电视的尺寸;比亚迪秦PLUS DM-i的天窗尺寸为700*430mm,面积为0.31㎡,相当于32寸电视的大小。
同价位下,混动到底哪家强?
前面提到了荣威D7 DMH和秦PLUS DM-i都是插电混动轿车,其混合动力总成均由1.5L发动机和单电机组成,变速箱方面有所不同,荣威D7 DMH采用的是1档DHT,相比比亚迪秦PLUS DM-i的E-CVT,传动效率更高,运行更加平顺。
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,我们不难发现,荣威D7 DMH在发动机、电机等相关参数均有所领先。值得一提的是,荣威D7 DMH还有一项行业独有的“硬核技术”——动力总成大脑PICU,可实现电机控制、发动机控制、混动变速箱控制、空调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“五合一”功能,动力响应时间仅为0.26秒,比秦PLUS DM-i要快一倍。
新能源车的续航,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。就电池容量方面,荣威D7 DMH采用了21.4kWh容量的电池,相比比亚迪秦PLUS DM-i的18.3kWh更大,这就意味着成本也更高。反映到最终的数据上,荣威D7 DMH纯电续航为125km,满油满电续航为1400km,这两项数据均领先于比亚迪秦PLUS DM-i。
总而言之,荣威D7 DMH这套超级混动系统,在技术、动力和续航方面均超越了比亚迪秦PLUS DM-i。尤其是这1400km的超长续航能力,12万级超长续航的B级车,目前也就荣威D7 DMH这一款了。
比科技感,还要看“用料”
当下,中国品牌汽车在科技体验方面,已经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。荣威D7 DMH和比亚迪秦PLUS DM-i均采用了双屏设计。只不过,荣威D7 DMH采用的是双12.3英寸的连屏,整体感更强;比亚迪秦PLUS DM-i则采用了8.8英寸液晶仪表盘和12.8英寸中控屏的分屏,则有一种“割裂感”。
语音识别,自然难不倒这两款车。只不过,相比“一问一答”的单项操作,荣威D7 DMH支持一语多意功能,则显得更加智能,一次可执行多达10个命令,这是比亚迪秦PLUS DM-i所不具备的。在大家常用的导航功能上,基于斑马智行互联系统的荣威D7 DMH采用了最新高德引擎,支持红绿灯显示,可与手机无缝连接;支持智能充电地图,能够方便快速找到充电桩。
此外,在车载芯片的选择方面,荣威D7 DMH搭载的2712车规级芯片,由国际大厂联发科设计,不仅能适应-40至125℃的温度,使用寿命长达15年。就成本而言,要比比亚迪秦PLUS DM-i的工规级芯片,成本贵两倍,使用寿命也要长两倍。由此可见,荣威D7 DMH在硬件和软件上的“用料”,都是非常厚道的。
写在最后